24小时咨询热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新闻中心 > 详细

在线选课

基本信息

培训方向

*已开启信息加密保护,请放心填写! *请保持电话通畅,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在线咨询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党委书记任小龙: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高校智慧力量

点击数:23 时间:2024-10-15 13:31 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大决定。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高度,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教育、科技、人才的结合点,整个教育体系的龙头,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意义重大,任务紧迫。高等教育战线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发挥牵引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性支撑。

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高校智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1]立足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出了重要部署。高校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高质量发展活力,奋力书写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一、立足教育的政治属性,完善高校立德树人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2]。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和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我们做好政治引领和价值观塑造提出了新课题。高校必须更加突出从大政治上看教育,不断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1.深化推进“大思政”工作体系,拓展育人新格局

将思想政治工作置于高校改革发展重要位置,始终抓稳抓牢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思政课既是“大思政”体系中的关键要素,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讲清讲透新时代伟大变革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涵养师生理性认识世界的智慧和定力。“大思政”体系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型思政育人体系,要统筹好党员干部、教师、思政工作力量和学生四支队伍,健全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评价体系和资源配置体系,整体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和育人生态。“大思政”体系中既有直接的课堂教学、党团教育,也有间接的文化浸润、环境熏陶、活动体验,要在发挥思政课等显性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拥有渊博学识、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实践体验的自我教育作用、管理服务的规范引领作用,以及校园文化滋养心灵、涵育德行的浸润作用,推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发展、同向同行,真正做到既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有“润物无声的效果”。

2.主动拥抱智能时代,打造育人新动能

今天,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智能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也昭示了立德树人工作创新发展的前景。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置于智能时代下考量,将立德树人工作传统优势与现代智能信息技术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转型行动,以创新的理念、改革的办法、开放的思维进行探索与实践,真正发挥教育数字化助学、助教、助管、助交流合作的功能,把现代智能信息技术这个变量变成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增量和正能量。要准确把握智能时代师生的思想行为规律,特别是新一代学生平视世界、自信开放、思维活跃的特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和教育模式,用好校园网络新媒体传播矩阵、虚拟教室、云课堂、微课、微电影、微视频、网络直播等工具。要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为支撑,探索师生电子画像、心理健康建模预警、舆情预测研判、异常状况识别、隐形资助服务、精准就业供需匹配等实用好用管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同时,要分析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与问题,包括技术风险、内容风险、数据风险与算法风险等,确保技术正确地服务育人过程。

二、立足教育的战略属性,统筹推进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3]。高校必须更加突出从大战略上看教育,勇担时代使命,立足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紧紧围绕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重大战略需求,更好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基于此,高校的核心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促进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当前,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国产大型工业软件等领域,高端人才不足、自主培养不够、供需矛盾突出,破解人才培养“卡脖子”难题成为突破技术“卡脖子”的关键。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要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系统分析我国相关领域人才发展趋势、缺口状况和培养质量,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的递进成长。特别是要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瞄准关键核心技术背后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下大力气选拔和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科教融汇,将服务重大需求的科研命题作为育人选题,探索建立依托重大攻关任务的未来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产教融合,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瞄准工程战略能力、工程组织能力和工程实战能力,在“听得见炮声、看得见硝烟”的产业一线,探索建立行业重点企业全程参与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机制。

2.全面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当前,我国科技发展路线正由跟踪模仿的“跟跑”向原创引领的“并跑”“领跑”转变。高校必须适应这种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把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敢为人先、创新争先。要强化使命意识,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由“我能干什么”向“国家需要我干什么”转变;针对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发展重大需求,重点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提升颠覆性技术预判和战略研判能力,超前谋划、提前布局,助力国家掌握国际科技竞争主动权;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重大任务为牵引强化有组织科研,建立健全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协同创新机制,汇聚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组建科研大团队,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深化评价机制改革,加快建立与有组织科研模式相适应的评价考核机制,突出“从0到1”原创导向,突出成果对国家的贡献度,引导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瞄准需求开展真研究;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支持有勇气、有意愿、有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在成长黄金期向最难课题发起挑战。

3.全面提升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能力,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正加快建立健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高校要深刻认识和敏锐把握企业在新时代的新地位、新角色、新使命和新任务,将与企业特别是国资央企、行业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开展体系性战略合作作为新的布局点、发力点、增长点,支持企业牵头主导、重大需求场景驱动、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建设,形成“龙头企业出题、校企协同发力、校企同题共答”新范式;聚焦科研成果转化“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等问题,积极建设和融入“枢纽+节点”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网络体系,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探索“先赋权后付钱”“沿途下蛋”等高效转化机制,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用好科技金融政策,加快实现“发现即发明、发明即应用”的快速迭代;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点战略区域,依托高等研究院、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等,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转移为一体的新平台,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好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

三、立足教育的人民属性,让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的事业是全体师生共同的事业,必须更加突出从大民生上看教育,在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必须尊重广大师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切为了师生、一切依靠师生、一切惠及师生,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

1.把教育公平融入各方面各环节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教育公平是题中应有之意。要坚持高等教育领域大规模成才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齐头并进,使每一个人的潜能与禀赋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推动区域教育公平,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慕课西部行计划”、电子信息类慕课联盟、西北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联盟等平台手段,让更多师生便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抓好东西部高校之间的对口支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使受援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为受援高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建设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文化家园

高校是知识演进的引擎,也是引领文化风尚的源头;高校师生作为学术共同体的成员,对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有着强烈的思想认同和精神需求。高校要增强理想信念支撑,建设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的大学精神,打造更有灵魂的大学文化,以精神文化“软实力”发展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硬实力”提升;增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精神意蕴,不断激发广大师生为党为国分忧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不断调动广大干部谋事干事的主动性创造性,让真正有理想、有信念、有情怀的学者师长感染和教育出更多真正有理想、有信念、有情怀的学生,在立大志、干大事、成大业中实现师生自我发展。

3.用掷地有声的举措回应广大师生的急难愁盼

师生的急难愁盼直接影响民生福祉。要畅通渠道知民情,综合利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意见信箱、一站式服务平台等方式,建立完善接诉即办机制,架起与师生群众的“沟通桥”。提升内部治理能力,面对师生合理诉求,更多作“应不应该办”的价值判断,不简单作“可不可以办”的技术判断。以师生满意为标准,提高资源效益和供给力度,不断改善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从一件件小事实事中让师生得到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参考文献:

[1][2][3]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J].求是,2023(18):4-9.

【干训网声明】网站有的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gzldyjy@yeah.net删除。
电话
400-6007-016
咨询
二维码
顶部
提问